微信即时交流
(十一)《备要》采查为仁、厉鹗《绝妙好词笺》,余集《续钞》,徐NCF3E《续钞补录》,张惠言《词选》、董毅《续词选》、郑善长《九家词选》,朱彝尊《词综》,王昶《明词综》、《国朝词综》,黄燮清《国朝词综续编》,毛晋编《宋六十名家词》,孙默编《十五家词》,舒梦兰《白香词谱》,臧懋循《元曲选》,《丛刊》无。
厉鹗等四人,《清史稿》有传,表彰其文学业绩,兹不赘引。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词曲类二》评《绝妙好词笺》云:“宋词多不标题,读者每不详其事,……非参以他书,得其源委,有不解为何语者,其疏通证明之功,亦有不可泯者矣。”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原附余集《续钞》一卷,徐集《续钞补录》一卷,并采(周)密说部诗话所录,足以上继草窗之志。”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《词选》七卷,清张惠言辑。……此编所选,虽町畦未辟,而奥交已开,嘉庆以来名家,大抵自此而出。……后附董毅《续词选》,郑善长《九家词选》,造微踵美,述作斐然,虽所录不多,要亦足以张其宗风也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词曲类二》评朱彝尊《词综》云:“是编录唐宋金元词通五百馀家,……其去取亦具有鉴?盖尊王本工于填词,……其立说,大抵精确,故其所选能简择不苟如此,以视《花间》、《草堂》诸编,胜之远矣。”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此本即《四库》著录之本,而以王昶补入二卷,附于词后。”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《明词综》,清王昶辑。……得朱氏(彝尊)遗稿于汪小海所,乃合以生平所辑,得三百八十家,……以成朱氏未成之志。……有明一代词人杰作,大致已尽于此。”又云:“《国朝词综》四十八卷、《二集》八卷,清王昶辑。自清初至嘉庆初年止,都凡七百馀家,所选极为宏富,其去取宗旨悉本朱氏。”又云:“(《国朝词综续编》)都凡五百八十馀家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词曲类存目》评毛晋编《宋名家词》云:“晋此刻,搜罗颇广,倚声家咸资采掇。其所录分为六集,……共六十一家,……随得随雕,……非谓宋词止于此也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词曲类二》评孙默编《十五家词》云:“一时倚声佳制,实略备于此,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。”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《白香词谱》四卷,清舒梦兰辑。为之笺注者,则谢朝徵韦庵也。……此编所选百篇,篇各异调,每调于四声所宜举堪会意。谢氏笺注,则悉仿查为仁、厉鹗笺《绝妙好词》体例,于本事穷源竟委,……诚词坛初步必需之书也。”
同书又云:“《元曲选》十集,都百种,明臧晋叔辑。元代文学,以曲为盛,……所惜原书多佚,至今流传人间者绝少。……其菁华固已尽萃于是也。”
(十二)《备要》采沈德《说诗醉语》,吕璜《古文绪论》,曾国藩《鸣原堂论文》,万树《词律》、徐本立《词律拾遗》、杜文澜《词律补遗》,《丛刊》无。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《说诗醉语》二卷,沈文悫公德撰。……此编于诗之裁音节神韵,穷流溯源,指示极为详晰,而大要一归于中正和平。”
同书又云:“(《古文绪论》)系吴氏德旋答吕璜所问之语,经吕氏-条记。……吴氏往来于桐城阳湖之间,其中甘苦,喻之深,故能道之切如此。其馀所论各条,亦多甘苦有得之。”
同书又云:“《鸣原堂论文》二卷,清曾文正国藩辑。……此选于各篇后,均有评语,读者宜细细体会,庶于作公牍文时,自有一种曲尽事理之趣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词曲类二》评万树《词律》云:“是编纠正《啸馀谱》及《填词图谱》之讹,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。……谓古词抑扬顿挫,多在字,其论最为细密。至于考调名之新旧,证传写之舛讹,辨元人曲词之分,斥明人自度腔之谬,考证尤一一有据。”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杜氏文澜究心词学,始有《词律校勘记》之作,……同时又购得徐氏本立所辑《拾遗》原版,使附《词律》之后,……徐辑后二卷《补注》,已经杜氏采入《校勘记》中,前六卷为补调补体,凡补调三百一十有六,补体一百六十有五。杜氏复为掇拾,得调五十,附为《补遗》一卷,总名曰《校刊词律》。……其津逮后学之功,实匪浅鲜。”
孝萱案:以上十二例,揭示《备要》注重实用,它选收了大量的《丛刊》所无的重要古籍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《备要》系统地收采词曲名著,而且吸收王鹏运、朱祖谋的最新校笺成果,是其特色。
(十三)《备要》采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,《丛刊》无注本。
段玉裁生平,见《清史稿•儒林传二》。传云:“玉裁积数十年精力,专《说文》,著《说文解字注》三十卷,……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:……言《说文》二也。”梁启超《概论》十四云:“清儒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,嗜之甚笃,附庸遂蔚为大国。其在《说文》,则有段玉裁之《说文注》……”范文澜先生《经学讲演录》四云:“皖派与吴派不同,他们从音韵小学入手。……戴震的影响很大。他的学生段玉裁所著的《说文解字注》,可算是文字音韵学的高峰。”
(十四)《备要》采清梁端(女)校释《列女传》,郝懿行《山海经笺疏》,浦起龙《史通通释》,翁元圻注《困学纪闻》,《丛刊》无注本。
梁端校释汉刘向《列女传》,《四备部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胪举同异,音义并述。张之洞《书目答问》特为著录,亦可见其校释之详核矣。”
梁启超《概论》十四云:“对于古代别史杂史,亦多考证笺注,则有……郝懿行之《山海经笺疏》……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史部•史评类》评浦起龙《史通通释》云:“《史通》注本,旧有郭延年、王维俭二家,近时又有黄叔琳注,……起龙是注,又在黄注稍后,故亦采用黄注数条,然颇纠弹其疏舛,……大致引据详明,足称该洽。”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翁氏元圻因阎(若璩)、何(焯)、全(祖望)评注之处,均略举大意,……增辑无虑二千馀条。……张文襄《书目答问》亦谓翁氏所注,更胜于七笺本。”(十五)《备要》采孙星衍注《孙子》,《丛刊》无校本。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(《孙子》)系孙氏星衍以《道藏》所刊宋吉天保十家注本详加校勘,其中脱误之处,据《潜夫论》、《通典》、《北堂书钞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艺文类聚》等书补正者计二百四十馀条,并附毕以旬《孙子叙录》一卷,精审完善。”
(十六)《备要》采黄庭坚撰,任渊、史容、史季温注《山谷全集》。《丛刊》只有史容《山谷外集诗注》,缺内集、别集注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别集类七》评任渊、史容、史季温注《山谷集》云:“任注内集,史注外集,其大纲皆系于目录每条之下,使读者考其岁月,知其遭际,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,……(任)与史氏二注本艺林宝传,无异辞焉。”
(十七)《丛刊》采宋李公焕《笺注陶渊明集》,《备要》采清陶澍辑《靖节先生集》;《丛刊》采元杨齐贤集注、萧士补注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,《备要》采王琦注《李太白诗集》;《丛刊》采宋刘辰翁校《唐王右丞集》,《备要》采清赵殿成《王右丞集注》。《丛刊》注重旧注,《备要》注重新注。
陶澍生平,见《清史稿》卷三七九。传云:“所著……《陶桓公年谱》、《陶渊明诗辑注》并行世。”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(《靖节先生集》)系清安化陶文毅澍所辑。……所辑各注,大致以汤文清、李公焕、何孟春三家为本。……其字句异同,……择善而存,义可两存者,但云某本作某,去取从违,不参己见,亦深合辑书体裁。诸家评陶,均关作者旨趣,荟萃成编,尤便检览。年谱以王雪山质、吴仁杰斗南所著之谱,并列于前,仿张演季长辨证先例,参考宋、元以来诸家所说,别为考异,于靖节出处之际,钓游之所,搜讨极为详核。故自来编靖节诗文集者,通行之本甚多,当以此本为最完善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别集类二》评王琦《李太白诗集注》云:“其注欲补三家(杨齐贤、萧士、林兆珂)之遗阙,……亦足以资考证。”又评赵殿成《王右丞集笺注》云:“于顾(起经)注多所订正。又维本精于佛典,顾注多未及详,殿成以王琦熟于三藏,属其助成,亦颇补所未备。”
(十八)《备要》采清倪NE02A《庾子山集注》,清吴兆宜《徐孝穆集笺注》,清王琦注《李长吉歌诗》,清汪立名编《白香山诗集》,清冯集梧《樊川诗集注》,清冯浩《玉溪生诗笺注》、《樊南文集详注》,清钱振伦、钱振常《樊南文集补编》,明曾益、清顾予咸、顾嗣立《温飞卿集笺注》,清施国祁《元遗山诗注》,清楼卜《铁崖古乐府注》,清金檀《青邱诗集注》,《丛刊》均无注本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别集类一》评倪庾子山集注》云:“是编以吴兆宜所笺《庾开府集》合众手以成之,颇伤漏略,乃详考诸史,作年谱冠于集首,又旁采博鬼,重为注释,……实较吴本为详。”又评吴兆宜《徐孝穆集笺注》云:“其集旧无注释,兆宜……笺之,未及卒业,其同里徐文炳续为补缉,以成是编。……笺释词藻,亦颇足备稽考。”同书《别集类存目一》评王琦《李长吉歌诗汇解》云:“注《昌谷集》者,宋有吴正子,明有徐渭、董懋策、曾益、余光、姚又有宋刘辰翁评本,……琦此注兼采诸家之本,故曰《汇解》。”同书《别集类四》评汪立名编《白香山诗集》云:“立名此本,考证编排,特为精密,其所笺释,虽不能篇篇皆备,而引据典核,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,徒溷耳目,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。”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(《樊川诗集注》)第诠事实,以相参检,……凡诗中字句之异同,均广他本,详为附注。”又云:“(《玉溪生诗笺注》)系冯氏浩所注,大致以朱(鹤龄)注为蓝本,而补正其阙误。所编年谱,于义山出处及时事,征引颇详,胜于朱本,且时有纠正朱本之处。……张文襄《书目答问》亦谓胜于朱、姚(培谦)注本。”又云:“(《樊南文集详注》)亦系冯浩所注。据冯氏自称,徐(树谷、炯)注……冗赘讹舛之处迭出,为之删定改正者,几至过半。又谓原笺……疏略太甚,均为之辨正考定。……《书目答问》亦极引重之。”又云:“(《樊南文集补编》)钱氏振伦自《全唐文》中录出之文,较徐本多至二百三首。因与弟振常分任笺注之役,……精密足与冯注抗衡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别集类四》评曾益等《温飞卿集笺注》云:“凡注中不署名者,(曾)益原注。署‘补'字者,(顾)予咸注。署‘嗣立案'者,则所续注也。……又称采《文苑英华》、《万首绝句》所录为《集外诗》一卷,较曾本差为完备。”
《四部备要书目提要》云:“(《元遗山诗注》)系清施国祁据元张德辉类次本笺注。……凡游览赠答慷慨歌谣各作,均可考见。所辑年谱暨补载,亦均详确。”又云:“(《铁崖古乐府注》)为清乾隆间楼氏卜所注。《铁崖乐府注》十卷,据杨氏门人吴复编次本,……其《咏史注》八卷、《逸编注》八卷,据楼氏自称,系据明万历年陈渊止刊本,及《复古集》、《铁笛诗》、《铁龙诗》、《铁崖集》、《东维子集》、《草玄阁后集》,汰其重复,另录编次付梓。……所注亦均简明。故张文襄《书目答问》特以此本著录。”又云:“(《青邱诗集注》)系清雍正戊申桐乡金檀辑注大致系根据《大全》本,复搜采《姑苏志》、《虎丘志》及诸书所载题咏,凡《大全》本所无者,一一为之补入,雠校精审,所注亦简要不苟。……又据朱绍所辑《三先生诗集》补入《遗诗》一卷。又重辑《扣舷集》一卷,附刊集尾。”
(十九)《备要》采吴兆宜注《玉台新咏》,黄叔琳《文心雕龙辑注》,《丛刊》均无注本。
吴兆宜生平,见《清史稿•文苑传一》。传云:“兆骞与弟兆宜皆善属文,……兆宜…又注《玉台新咏》……,并行于世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诗文评类一》评黄叔琳《文心雕龙辑注》云:“明梅庆生注,粗具梗概,多所未备。叔琳因其旧本,重为删补,以成此编,……较之梅注,则详备多矣。”
孝萱案:以上七例,揭示《备要》注重实用,力求精校本、详注本。考证之学如积薪,后来者居上,故《备要》尤其注重新校、新注之佳者。
(二十)《丛刊》采阮阅《诗话总龟》,《备要》采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。此为一重版本一重实用之明显不同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•集部•诗文评类一》评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云:“(阮)阅书多录杂事,颇近小说,此则论文考义者居多,去取较为谨严。阅书分类编辑,多立门目,此则惟以作者时代为先后,……体例亦较为明晰。阅书惟采摭旧闻,无所考证,此则多附辨证之语,尤足以资参订。故阅书不甚见重于世,而此书则诸家援据,多所取资焉。”可见胡书胜于阮书。
(二十一)《备要》从对学者有用的角度出发,在《廿二史考异》、《十七史商榷》、《廿二史记》几部考史名著中,独采《廿二史记》,《丛刊》无。
《备要》采赵翼《廿二史ND654记》,理由是:“在清代史学书中,其实用盖在钱大昕《廿二史考异》、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上也。”据梁启超《概论》十四:“乾嘉以还,考证学统一学界,其洪波自不得不及于史,则有赵翼之《廿二史札记》,王鸣盛之《十七史商榷》,钱大昕之《二十二史考异》,洪颐煊之《诸史考异》,皆汲其流。四书体例略同,其职志皆在考证史迹,订讹正谬。惟赵书于每代之后,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,用归纳法比较研究,以观盛哀治乱之原,此其特长也。”从梁氏所评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之“特长”,可以说明《备要》是看中此书“实用”而选取之。
(二十二)《备要》认为工具书方便学者,采黎永椿《说文通检》,周兆基《佩文诗韵释要》,《丛刊》无。
《备要》采黎永椿《说文通检》,理由是:“此书专为翻检《说文》而设,极便初学。”又,采周兆基《佩文诗韵释要》,理由是:“今惟(《佩文诗韵》)全书卷帙繁重,周氏乃辑为释要,以便学者,简括明通,韵书中最为善本。”所谓“极便初学”、“以便学者”,都是从实在着眼的。
孝萱案:以上三例,进一步揭示《备要》注重实用之苦心,应为学者所鉴察。
80多年前的旧中国,学术信息不流通,印刷业不发达,人民大众生活不富裕,有志于学者,苦于买不到、也买不起应读之书。1920—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四部备要》,共收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书351种,11305卷,注重实用,多是应读之书。与《四部丛刊》比较,《备要》采录了《丛刊》所无的、大量的重要著作,如系同一部书,《备要》与《丛刊》不同之处在于选择精校详注之本。在国学用书方面,《备要》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学者的迫切需要,而且廉价发行。先出线装本,后出精装本、平装本,一次比一次价廉。可以买一整套书,也可以买其中某一个零本。既适合图书馆,也适合私人。用聚珍仿宋字,美观大方,为读者所喜爱。总之,《备要》适合旧中国之国情,是几代学者必备之书,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有着重大贡献。